3.宦官的黄金时代
明朝的太监开始全面走向政治舞台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以至于后世有“宦寺之盛,自宣宗始”的说法。朱瞻基在位时期进一步完善内阁制度,并赋予了内阁“票拟权”,内阁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乃至于压制住了朝中六部。这时朱瞻基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立了“批红”制度,并且将“批红”的权力下放给司礼监,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内阁。朱高炽在位期间重用文官集团,导致文官集团势力迅速扩大,到朱瞻基继位时,皇帝感受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限于文官集团,这令朱瞻基很不爽。朱瞻基其实是祖父朱棣培养出来的皇帝,他渴望做像永乐大帝那样的皇帝。但最后为什么朱瞻基反而成了一个守成之君呢?除了当时国力不足,难以支撑外,文官集团的掣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好不容易等到爱折腾的朱棣驾崩,可不希望再出来一个朱棣,朱瞻基无法和他们讲道理,所以想起了太监,用太监来对付文官集团。
宦官既然拥有了“批红”的权力,相应的对他们的文化素养要求也就变高,最起码他们得能够理解内阁上书的内容。于是,宦官的教育问题便提上了议程。为了解决宦官知识水平不够的问题,朱瞻基正式成立“内书堂”,“选小内侍,命大学士陈山教习之”。这一设置算是彻底打开了宦官干政的大门,如果说之前的宦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参与到大政方针的讨论运作上来,那么在经过内书堂的培训之后,这些宦官便也掌握了从政的基本技能了。而内书堂对于宦官干政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