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的“后记”中我说过,“《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出版之后,我‘渴望思想平静’”。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8年,我的思想却没有平静,相反,仍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有时甚至出现困惑与迷茫。这使我想起了诗人汪国真的诗句:
有时 感觉自己
真像一只孤独的大雁
扇动着疲惫的翅膀
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杨耕
2018年5月于北京
序言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逝世之后被“神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释迦牟尼不用说,即使孔子也被请进庙里,像神一样被供奉起来,享受春秋二祭;同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逝世之后被“矮化”的现象在历史上也不罕见。两极相通,一个思想家被“神化”到一定程度便会被“矮化”,所以,同一个思想家逝世之后,在一个历史时期中被“神化”,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中被“矮化”,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
马克思似乎也遭遇着同样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凯歌前行的年代,马克思一度被“神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了,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真理体系。可问题在于,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不一定是科学,而可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绝对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可能兴盛于世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的年代,马克思又被“矮化”,甚至“丑化”了,使得马克思在思想文化的论争中不仅没有成为“原告”,反而或明或暗地成为“被告”,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随意涂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所以,本书定名为《为马克思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