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正当理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全清晰的理解。经验主义学派与先验主义学派围绕着知识有效性赖以存在的假设展开了持续的争论。但是这一争论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为真。这些学派在两个问题上存在分歧:一是知识的形式,二是知识的有效性,而这两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各自独立的。经验主义者尝试通过感觉的联想来解释知识的主观形式,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彻底失败了。理性主义者正确地指出,即使我们以这种方式把经验看作是精神事实,它也与知识的有效性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不能用感觉联想的方式来解释经验的形式。如果不是假设了一种非常活跃的“想象的精神倾向”,换言之,如果不承认理性的本性,那么就连休谟自己也无法对这种经验形式作出解释。就这样,感觉论被排除了,它无法解释知识的形式,更不要说解释知识的有效性了。那么,在这两个学派之中,我们似乎必须要站在理性主义者的一边。然而很不幸的是,对于我们追求思辨的一致性来说,在知识的有效性问题上,这两个流派并没有很大的分歧。因为人们已经用先验论学说把知识限定在表象上。康德和休谟在知识论上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在形而上学领域达成一致的密切程度要远远高于人们的普遍认识。休谟认为,理性是人的一种很弱的能力,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思辨的方式获取知识或科学。康德认为,理性一旦超越经验就会充斥着虚幻,所以一种关于物自体或者关于不同于表象的知识,永远无法为我们所掌握。但是休谟和康德都承认,我们事实上不可能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止步,我们必须在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利益中求助于信仰。因此在认识论上同是先验主义者的康德和休谟,在形而上学领域实际上也是相一致的。再者,康德曾痛斥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康德与贝克莱在此处的区别与其说是认识论层面上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因为康德自己的现象学说如果被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的话,便会与贝克莱的观点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先验主义者通常只能勾勒出经验的一般形式,却不会为经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关系提供任何保证。但是如果没有这种保证,知识无疑会在理论上招致怀疑,因此或许可以说,最终获得胜利的是怀疑主义。
相关影视:影视行业深度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