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佛经《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云:“水性本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可能受到上引佛经与韦诗的启发。诗以佛偈形式写出,前后二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妙指拨琴,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成的。这就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此诗表现出诗人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也显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写得天真活泼,机趣横生,耐人寻味。纪昀却批评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蒐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纪评苏诗》卷二一)见解陈腐。“千古诗集”无此体,正表明苏轼此诗独创一格。今人陈迩冬说此诗“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是精当的。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1],香雾空濛月转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