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赊欠记忆
◎陈建文
如今人们生活比50年前好得可谓天翻地覆,过年时节尤为突出。现在若仅为糊口大多无须借债或赊欠。借债若非真应急,那你或许得提防其人品——他或许就没打算还你,使你财物“打水漂”,这样的实例还真不少。
而过去,百姓一般不会如此之无耻。
当年生活是艰苦的。亲戚借账不必说,左邻右舍亦相互调剂,赊欠便成“生活之必需”。前日与学校同事剑杰聊及此事,他多感慨,才40余,想起儿时“借赊经”也不胜唏嘘。
儿时借赊无非是借些油盐酱醋或小额款项,譬如一元两元,顶多不过5元。因百姓皆穷。剑杰说及向亲戚借油经历:父母脸皮薄,叫他去,他便端个小碗颠着小步忐忐忑忑去。去的次数多,亲戚难免“掉脸色”。然看其状可怜,多少也给借点。亲戚将污浊瓦罐倾斜,把个打油竹筒伸入,抖抖提起小筒油,待竹筒表面油滴干,再抖抖倒进赊借小碗,他便抖抖将其端回家,菜油真香。大人忙拿支缠有布条的竹筷于油碗里蘸蘸,在大铁锅底抖抖抹两下,即倒入筲箕青菜,算是“沾了油气”——歪打正着,这倒与现代饮食观合拍:“少食油,多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