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借鉴本能、智能和直觉模式,使用唯识宗的术语,提出“三量”说的认识论。他把感觉称为“现量”,把“理智”称为“比量”,把直觉称为“非量”,对感觉和理智的认识作用进行贬抑,把直觉视为认识“生命”本体的唯一途径。
他认为,现量就是感觉,其行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影(亲相分)有质(本质)”,“影”是主体形成的认识,“质”是作为客体的对象,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便会形成感觉;二是“影要如其质”,即主体形成的认识与对象本身构成对应(“如”)的关系。基于这两个条件,不同的感觉可以认识对象的不同侧面,却无法认识对象本身,更不能把握对象的本质。所以,它的认识作用是很有限的。
比量智就是理智,其作用是“将种种感觉综合其所同,简别其所异,然后才能构成正确明了的概念”。它高于感觉得来的认识,然而,它非但没有深入对象的本质,反而离本质更远了。因为它得到的认识仅是“独影镜”的认识。理性认识使人背离了生命的本体,打破了“我”与宇宙的和谐关系,残害了人的本性,所以,他极力推崇“直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