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武昌)人。幼为孤儿,曾流浪至南京。后因善画为王公贵胄所赏识。成化、弘治年间,曾两度被召入宫廷,然而终因性格狂放,不惯朝廷拘羁,辞还南京,所以他的艺术活动和影响主要在民间。吴伟专攻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工笔两者之长,其白描人物既有师法李公麟的《铁笛图》、《问津图》等,又有取法南宋梁楷减笔法的《柳荫读书图》、《北海真人像》。山水画主要继承马远、夏圭的传统,深受“浙派”戴进的影响。《中麓画品》称其“原出文进(戴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峰,非其所长,片石一树粗而简者在文进之上”。其创作题材广泛,有些是描写宗教人物故事,有些则是反映渔夫、樵者等社会下层生活的。他尤长于画屏障巨幅,当时南京有许多寺庙的壁画均出自其手笔。
吴伟的画风在成化、弘治年间影响较大,因为他是江夏人,时人把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画家称为“江夏派”,其实是浙派的支流。追随其后的画家主要有张路、蒋嵩、汪肇、郑文林、朱邦、史文等,成为后来有别于院体而与吴门派对峙的一路。由于他们的画风过分轻狂放纵,不免流于草草。而这种草草又不同于文人画的“逸笔草草”,缺乏笔简意赅的内涵,显得躁动浮薄,所以明代中期以后不时受到批评。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即批评浙派有“硬、板、秃、拙”四大缺陷。到了明末,有的画家更把吴派斥为病态狂学,骂为“野狐禅”,“衣钵尘土”的“邪学”,从此浙派不再活跃于画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