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大风可能也吹不动我” “外滩被我一个人承包” 两年前,凭借幽默风趣的气象报道,新京报记者俞金旻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台风专用记者”。近日,听闻台风“梅花”登陆上海,俞金旻毫不犹豫地冲进风雨第一线,终于在15日凌晨给大家带来了最新的 “追风”报道。 科班出身,从“大屏”转战“小屏” 俞金旻:我是2016年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的,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到如今刚好6年整。选择记者这个职业与我自己的性格有关系。我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擅长“维权”,这样的性格驱使着我在新闻路上向前进。比如,小学二年级时,某位老师在课堂上说了粗话,我觉得不妥当,和老师沟通无果后,我将情况用稚嫩的文风和汉字+拼音的方式写“内参”给了校长。虽然我第一时间被“抓到”了,不过最后老师也给我道歉了。我有一句个性签名:“触碰社会的苦痛,不让绝望的人流干泪水,是记者的天职和使命”希望通过我的一些细小的努力,记录下这个时代,把美好的事物放大给更多人知道,也让那些遭受不公的人们能够获得一些慰籍。 鲸平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视频新闻的?一开始经历了哪些困难? 这就需要你多去感受。我会把片子给家里老人看,当家里老人都能看明白我做的短视频以后,我觉得就到位了,通俗易懂很重要。 鲸平台:你觉得自己做视频新闻的优势在哪? 战台风:从“不知者无畏”到“全副武装” 鲸平台:可以分享你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吗? 如今,我会穿好雨靴、防水裤、雨衣和头盔再“上阵”。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太可怕了,只有把自己保护起来,才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台风直播。做自己所热爱的方向,我觉得就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帮助。 俞金旻:说到这个,真的非常感谢网友们的爱戴、肯定和鼓励,“台风专用记者”这称号令我非常的自豪,但我觉得这并没有限制我的“戏路”,我可以立足台风播报,辐射其他社会新闻,用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人设形象,更好的为大家来播报新闻。当然,从今年开始我也在努力的减肥,虽然说,我可能没有2019年那么胖了,但是请相信我,“台风专用记者”永远都在现场,每年追风时刻,我们不见不散。 俞金旻:我觉得我确实很幸运,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知道一个“胖记者”居然还可以以这样的形式让大家记住。当然,不能年年只等台风,在运气的背后,我也在努力提升自己,学习更好的技术,做更好的新闻报道。研究VR,穿越机这类新科技、新产品;自费购买一些新的拍摄设备,在画面视角上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此同时,我也会学习很多央媒老师的直播语态方式,向00后实习生请教学习现在年轻人的兴趣点。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开始努力减肥了,作为一名新闻人,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我觉得非常的重要,相信我,我会瘦的,但我依然坚信,我还是那个“台风专用记者”。 极力避免报道中的“次生伤害” 俞金旻:我觉得这是一名新闻记者的底线,这也是学习新闻的初心。记得我毕业入职时曾宣誓:“恪守职业道德,履行记者职责,传播先进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追寻公平正义,把握舆论导向,心系百姓疾苦……”所以在报道时我一定会去思考这个事件背后的影响力,是否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是否会有次生伤害等。 例如在报道一些凶杀案时,我们会非常注意去保护事件当事人的隐私,主要包括对当时人的声音做变声处理,画面该打码的就打码。如果到了万难的时刻,我宁可选择放弃不发这条稿件,也不能伤害无辜的人,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就一名记者,也可以让你的职业生涯止于当下,所以我们记者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俞金旻:在同事眼中,我是一个比较“卷”的人,做起新闻来“不要命”;在朋友口中,经常称呼我“咕咕”,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经常遇到突发新闻会放朋友“鸽子”。但其实我也是一个非常爱玩爱闹有时爱“摆烂”的阳光大男孩。 关于“卷”,我觉得这是对职业,对新闻的一种态度,我的主编刘刚就说过“做新闻不等天亮”,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随时随地采集新闻做新闻,这些年我也一直是这么践行的。我想在这里给那些曾经被我“伤害”过的好朋友们道个歉,职责使命所系,下顿继续我来买单。 俞金旻:记者接近新闻事件的真相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到现场去,在电脑前是采不到有血有肉的新闻的,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理想,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更接近真相。 报道突发新闻需要的可能就是时刻准备着的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素质吧,随时出发,我时常就给自己准备了两个行李箱,一个“3天物资”一个“7天物资”我可以做到30分钟内出发,其次是在思想上一定要做好建设,你是一个新闻人,报道新闻是你的使命,其实也是一种幸运。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我就孤身一人深入方舱蹲点驻守采访2个月,很寂寞。本来我就胖,穿上防护服不到半小时,浑身就湿透了。在高温高湿的防护服里一般要单次工作2—3小时,完成新闻拍摄采访等等,非常不容易,我脱下防护服整个人都是懵的,河里捞起来一样。 当然,在方舱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有驻舱警队的警官们,有本地医护,还有很多外地援沪医护人员们,与他们相处的这50多天里,我相信这会成为一辈子的记忆,也是一辈子的朋友,因为我们曾经一起“拼过命”。